红毯礼服的狂野传统

author
0 minutes, 1 second Read
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每个女人裙子里都藏着颗狂野的心。如今过去几百年,狂野跟着红毯礼服历久弥新。 

古代,是不大有走红毯这种热儿的。唐朝宫廷里倒有红地毯,白居易就写过: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又美人又绣鞋,听来也蛮娱乐,不过这是铺在殿里,跟舞台地毯差不多。要说室外专供人走路的红毯,那最接近的东西,大概是汉朝皇宫里的方砖。西安有个秦砖汉瓦博物馆,里面有种30乘30厘米的大方砖,砖上刻着千秋万岁、践此万岁之类的吉祥话,据说,每逢宫里搞大典,大家就把这砖拿来铺成路,专供皇帝一个人走,但遥想那情形,根本不热闹,首先,皇上走路你不能瞎看,得低头作揖;再者,皇帝的红毯你不能蹭走,蹭了就是刺客;最后,皇帝衣服横竖都是龙袍,前后严严实实,也不会,也不能打分,万一摔倒了,你还要忍住笑,那真是相当无聊,这么一想啊,就感慨现代生活乐趣多。

左图为鲍曼1944年获得奥斯卡奖时红毯造型,右图为她演绎的礼服造型

现代生活中,第一条有VIP意义的红毯,据说是在1902年纽约通往芝加哥的20世纪高级快车上,为了显得高级,乘务员在乘客步道上铺了红地毯。那之后,走红地毯就成了某种好待遇的象征。1922年,好莱坞的剧院之王西德尼·格劳曼盖了埃及剧院,剧院开张时在门口铺的红毯号称好莱坞第一条红毯。四年后,他开始盖中国剧院,又两年,好莱坞才有了每年一届的奥斯卡颁奖礼。颁奖典礼在影人们找个饭店吃吃喝喝便结束的形式中走过了15年,到第16届时,大家第一次想要搞个大晚会,这晚会地点就定在中国剧院。剧院门前铺上了红毯,记者和影迷翘首以盼,明星们盛装华服,脚踩着碎一地的镁光灯泡,在万众瞩目中走进影院,这就是最早年间的明星红毯秀。不过那是1944年,二战还没结束,从当时的获奖照片看,女星们的晚礼服都低调又朴素,当年的最佳影片叫《卡萨布兰卡》,女主角是英格丽·鲍曼,她长着如今V脸称霸时代绝不讨喜的圆脸盘,以典雅著称而非艳丽。

当然,晚礼服朴素这事儿是不正常的。早在1920年,《礼仪指南》上就把晚礼服总结为低胸或者半低胸、裸肩无袖、包裹着闪光的缎子丝绸天鹅绒、造型抢眼胜于精致的招摇长裙。而英文的evening dress这个词,更早在华丽丽的17~18世纪贵妇人主持的欧洲文艺沙龙里就有。18世纪的夫人小姐们整天都在换衣服,用郭德纲的话说叫一日三开箱,清早有晨服,吃饭有餐服,外出有看戏服、打猎服,夜晚当然有夜礼服。不过那会儿的夜礼服和日礼服样式区别并不大,因为当时流行的审美是极女性的洛可可风格,女士们从早到晚都穿低胸收腰胖臀裙。

左图为洛可可服饰风格,右图为维多利亚时代服饰风格

这浪漫风流的造型直到19世纪的英女王维多利亚时期才凹不下去了,维多利亚这个人,在位超久,权利极大,中年丧夫,一辈子严肃简朴,在她掌权的日子,欧洲变得正经八百,女人白天都捂得严严实实,领子扣系到脖子,袖子长到手腕,头发全卷在帽子里,半个肩膀头也不敢露,只有到了晚间舞会时,大家才能放低衣领,露出乳沟,重回轻纱薄幔的享乐时光,这就是晚礼服真正的诞生。先抑后扬,厚积薄发,白天裹得越严,晚上露得越狠,白天越枯败,夜晚越香艳,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每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人裙子里都藏着颗狂野的心。如今维多利亚时代已过去几百年,但狂野之心则跟着晚礼服历久弥新。

最后说个题外话吧,上世纪70年代有个美国人,对维多利亚时代女人们白天一套晚上一套的作派深深着迷,他老想着要窥看这些外表保守的女人们的闺房,想啊想啊,想啊想啊,就做了个内衣品牌,名叫维多利亚的秘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