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上海】
当无数品牌想要了解年轻人在思考什么、关心什么时,TBWA\BOLT上海作为一个关注年轻人幸福与焦虑的文创品牌,带领大家从年轻人广泛关注的时尚领域开始关心。 让我们看看目前哪些趋势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为正如《VOGUE》全球主编Anna Wintour所说——“时尚总是反映社会潮流的变化”。 如果我们能够解锁当代中国Z世代当前和新兴的时尚需求,我们就可以提前预测其他领域的趋势。 可能性。 TBWA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Joanne Lao也表示:“越来越多的品牌前所未有地关注Z世代的购买力,从洞察青年文化出发,了解这群年轻人时尚消费背后的动机也许是了解这群年轻人的一种方式。 这种独特的方法还可以为营销人员提供创造品牌影响力的新视角。”
解锁这些可能性的钥匙就藏在TBWA\BOLT上海为您呈现的《时尚入侵\时尚白皮书》中。 正如TBWA\上海首席战略官Bob Wang所言,“现在的年轻人购买牙刷和购买限量版包的心理动机是一致的,因此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可以帮助品牌跳出常规、传统行业”的视角,创造出与竞争产品截然不同的东西。”
我们将结合目前观察到的对中国年轻消费者和时尚产业需求的洞察,结合TBWA\Worldwide从EDGES项目中对世界文化、商业趋势和消费趋势的长期观察,以及对未来延续性的思考。 根据TBWA近三年发布的200多个中国市场宏观趋势的经验,分析了与中国年轻人和时尚产业密切相关的5大类别、20个消费者时尚和生活方式需求。 针对每一个需求,我们从品牌和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开发。 眼前的《时尚入侵\时尚白皮书》共收录了110余个来自泛时尚领域时尚品牌和生活方式品牌的案例。 我们力求呈现中国年轻人时尚生活方式的完整全息映射。
那么就请跟随TBWA\BOLT上海来简单看一下几大时尚入侵趋势,了解年轻人。
1. 不完美会产生“这就是我”的感觉
沉浸在美图之中的审美潮流逐渐消散,自我欣赏成为新的潮流。 打开直播模式自拍,所有的不完美都被捕捉成独特的生动感。 该品牌紧随潮流。 素人出现的频率更高,对身材、肤色、外貌更加宽容,对人性的消极方面也更加尊重。 自私、躺卧、贪婪,都是人的本性。 严肃地说,这是Z世代对独裁审美权利的集体抵制,但简单的事实是,他们只是想有一种友好的代入感:“我也是,或者也许我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2.人才“分享”:我也能成为品牌的一部分
消费者对自我表达和自主的渴望正在改变时尚和生活方式品牌的规则。 从简单的DIY到专业的作坊,消费者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品牌也在迎合这种需求,通过创造一些体验,为产品留出“留白”,让消费者发挥创造力参与品牌或产品的开发。
3、设计师发展规划:从“小”到“大”
中国自豪感的核心开始扩大,从单纯的对国家的自豪感转变为对中国创造力的自豪感。 独立设计师是创造力的载体之一。 Z世代的年轻人希望用消费来养活这些有才华的人。 我们以新的视野和视野,亲自将这些优秀的设计师送上更大的舞台,成为他们背后的推动力,为他们在世界舞台上的每一次亮相付出代价。 不仅限于时尚界,设计师品牌也开始出现在一些日常小用品上。 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平台开始专门组织设计师品牌的曝光,让年轻设计师的发展历程向Z世代年轻人开放,让人们亲眼目睹设计师成长的每一步,投入时间和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在你不知不觉中,忠诚度就会增长。
如需获取白皮书全文,请将以下链接复制到您的浏览器:
中文版
英文版
关于TBWA\BOLT
BOLT是TBWA中国旗下一个关注年轻人快乐与焦虑的文创品牌。 孵化于以Disruption而闻名的TBWA,BOLT拒绝传统营销中用标签、肖像来象征年轻人,通过洞察报道、创意体验等一系列媒体展现当代年轻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流动性。
BOLT 提供的不仅仅是广告服务。 我们持续关注新兴青年平台,解构用户多重文化身份; 我们用创造力,把冰冷的技术和数据变成年轻人喜欢的内容; 我们用设计来表达年轻人的独立审美; 我们创造、制作、发布我们的反思以及他们的反思。
关于天迈
TBWA以成为21世纪商业文化引擎为愿景,通过其独特的Disruption®方法论为品牌提供业务转型,帮助客户重塑业务转型策略,赢得未来市场。 自2019年起连续五年被Fast Company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并于2018、2021、2022年荣获Ad Week全球最佳年度代理商,并于2022年跻身Age A-List。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00+名员工,并拥有多家不同专业领域的公司,包括Auditoire、Digital Arts Network (DAN)、eg+ Worldwide、GMR、The Integer Group®、TBWA\Media Arts Lab、TBWA \世界卫生组织和 TRO。 Termmax Global 服务的客户包括阿迪达斯、苹果、佳得乐、汉高、希尔顿、麦当劳、飞利浦和新加坡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