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学归国到自立品牌,王在实的很多决定都是在一夜之间做出的。但如今拥有团队的她,已经不能再如当年一样无畏。
还有个故事可以验证:那是 2009 年,范冰冰刚成为“范爷”的时期,她在摄影棚内拍片的空档遇到了正在隔壁摆弄衣服的王在实。翻过画册后,范爷买下了王在实整整一个系列。如今几年过去, Vega Zaishi Wang 已经入驻了二十多家买手店,在北京老佛爷百货经营一间直营店,在苏州新光天地拥有一家形象店,业务范围涵盖北京,南京、新疆、牡丹江、上海、南昌、深圳等多个市场。
那份“爷”气在 85 后女孩王在实身上也有。此刻,她正坐在位于北京演月胡同一处小院阁楼的工作室里和来访的客人侃侃而谈,袖口处的纹身微微掩在黑色棉服里,帽子下罩着的是维持了许多年的黑色短发。
独立设计师品牌的萌芽周期往往非常漫长,结束学业后,有的人在比赛的成败中摸索着成长,有的人则先去集团式的品牌里积累经验。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稍不留神,好几年一晃而过。
王在实选择以设计服装为职业,像宿命一般。比如由父亲朋友取下的英文名 Vega ,很多年后,被发现是织女星的意思。
“我十几岁时知道自己想要从事设计的方向,并且偏爱做出实物,导师说服装会适合我。”王在实向界面记者回忆道。
王在实生长在一个父母都是研究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的工程师家庭,生活殷实。8 岁,她随父母从辽宁南下至深圳;16 岁又独自去了英国上高中;两年后,她在导师的帮助下考入了伦敦服装学院;一年后,又转学去了中央圣马丁,攻读女装专业。
圣马丁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向还未入行的年轻人们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服装是高压行业,设计师是高压职业,考验来源于心态,也来源于商业。
成熟的时装屋用以分散压力的方式之一,就是依靠有效的团队分工。大学在 Alexander McQueen 的工作室实习时,王在实对此深有体会,“我帮他们手绘线稿,做的最多的是刺绣线稿,因为我不太画 3D 的东西。在他们的团队里,人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各司其职,这让整个工作室的运作十分和谐。这也让我知道,将来我成立品牌,第一件事就是要建团队。”
王在实那时候还没有想过,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更让她对“团队”的理解深之又深。
故事要从毕业讲起。入选圣马丁的毕业大秀是学生们的荣誉证书,小有野心的王在实暗暗下了决心:她要做了一个夺人眼球的发光衣服,能够模拟海底生物发出幽幽的蓝光。
看过王在实的发光作品后,曾经做过红帮裁缝(中国第一批做西服的人,发轫于宁波,成名在上海)的热心老板决定赞助她,但交换的条件是毕业后的她必须回到中国发展,以免人才外流。
承诺达成,毕业后的王在实如约回了国。“但是工作了一个月下来,我发现完蛋了,因为她的品牌是给 45 岁到 65 岁的女士做衣服,这不是我擅长的,如果再继续待在不合适的环境,我怕我会把圣马丁给我的东西都忘掉。”王在实说。
王在实请了辞,对于那个决定,她很坚持。
辞职后的她在网上搜索了中国独立设计师,上官喆的网页第一个跳了出来。这一跳,又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我发了一封邮件给他,问了问独立设计师在中国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的,还把作品发给他看。他很快就回了,说你来厦门吧。”上官喆把自己位于厦门的工作室不惜溢美之词地描述了一番,让王在把下一站定在了厦门。
2008 年的厦门还算安静,当时的中国亦没有涌现出如今天这般热火的设计浪潮。如今颇有成绩的上官喆在那时刚刚成立同名品牌两年,一切才起步,厦门依旧是一座区别于大城市的精神花园。
王在实回忆里的那次会面,被干净的海风味和纯粹的理想灌满。也许是厦门很美,也许是见到了合拍的伙伴,王在实当下就决定留下,一待就是 10 个月。在上官喆的工作室里,王在实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并做出了第一个系列,而就在她带着第一个作品上京拍照时,就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个范冰冰的故事。
那次意料之外的知遇之恩给予了年轻人莫大的鼓励,而这也让一向目标明确的王在实明白,与偏安一隅的厦门相比,资源集中的北京就像一个扬声器,让品牌的影响力可以在这里被扩大数百倍。
三个人找了建外 Soho 的两室一厅,厅当做陈列室,两室分别为版房和样衣房,晚上睡觉,两个师傅一间、王在实一间,都睡在地上。
王在实觉得创业就是应该艰苦,这样才有动力。“北京有这样的生态,早年间我常去看地下乐队朋友的演出,那时候总有人说’ Vega 你这真不算啥,他们都苦成那样了,还拼命地摇呢’”。王在实说。
转眼 6 年过去,王在实的品牌团队已经初具规模,从最初的 3 人成长到 25 人。6 年前,懂得推出系列的中国独立设计师还没有很多,6 年后,耳熟能详的名字已经数不过来了,还有无数人正在前赴后继地加入其中。
这个市场发生着变化,诸如“栋梁”、“苔藓”一类的销售中国设计师品牌的买手店在这两年出现井喷式增长,它们为消费者提供了除国外设计师大牌外的更多选择。
“人们开始知道你是谁,知道你擅长的东西,比如我们家认可的就是质量和做工。”王在实说,“虽然目前顾客还是以中年女性为主,但用年龄界定消费客群也开始变得艰难,因为大家越来越敢穿,也有年轻的新贵出现。”
王在实切实体会到过 2013 年这个时间节点带给品牌的转变。因为品牌苦巴巴的日子正是在来北京三年后慢慢好转,那时她把工作室从建外 Soho 搬到了现在的老胡同里,并开始着手扩充团队。
依赖设计师的个人特质并定位中高端,决定了 Vega Zaishi Wang 是从小众市场里成长起来的。这样的品牌想要得到销量的提升,往往亟需渠道的刺激。所以王在实最早培养的团队是销售。
她找来的销售总监做奢侈品出身,掌握着不少商场渠道资源。新总监丰富的商业经验帮助王在实打开了渠道,和零售店谈判的时候也懂得如何去为品牌争取利益。
“在产品好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能够平等地谈条件,希望对方以买货,而非寄卖的方式来处理我们的订单。这样才能分摊品牌的风险。”王在实对界面记者谈到,“而且如果零售商不承担风险,他们就不会努力地去做业绩。”
随着市场反应越来越积极,也慢慢开始有人主动敲上门。其中, Vega Zaishi Wang 在二三线城市的渠道扩展得最快,独立设计师的作品开始受到一些新兴买手店,以及在过去代理过“例外”、“素然”等品牌的传统渠道商的关注。而这样的店铺中,VIP 制度比较完善,这也为王在实培养出了一批高忠诚度的顾客。
而工作室扩张最快的时间点,出现在 2014 年——这一年 Vega Zaishi Wang 入驻北京老佛爷百货,在其中拥有了一间直营店。进入综合百货和进入买手店不同,更为大众的客群使得质检、运营、营销等等事务变得纷繁复杂,而向市场敞开的大门也对品牌形象和消费者的契合度提高了要求。
不仅 Vega Zaishi Wang ,事实上大部分的中国设计师都是在这两年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上海时装周和北京 Fashion Now 越办越大,媒体记者络绎不绝。但热闹只是表面的,王在实很清楚中国服装市场的产业链还是掉扣的。“设计师、生产、采购、媒体宣传和终端销售五大环节彼此脱节,所以像我们这样小的品牌,就会自己建立自己的产业链。”
王在实现在正忙着丰满这条链条上的最后两个环节。早期由于在产品设计和销售上花掉太多精力,Vega Zaishi Wang 目前缺少一个营销和公关团队。虽然 2014 年,她曾推出过一个名叫“ In Love Again ”的营销项目,找来自己身边熟识的五对灵魂伴侣,来激发消费者在花钱之余能对品牌精神有更深地思考。
但如今这样的独立策划已经很少,随着门店的数量增多,Vega Zaishi Wang 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和买手店之间的合作营销上去,通过联合展览等方式让消费者能在终端市场更直观地认识品牌,这也是现阶段的诸多独立设计师品牌都会采用的方式。
Vega Zaishi Wang 的零售价在4000至1万元之间,为了让品牌触达到和主线不同的消费客群,有了团队支持的王在实于2014年推出了价格更便宜的“白标”。
“白标会有针织线、牛仔线、雪纺线等等,会更适合年轻人。”王在实边说边拉了拉身上的棉服,“我自己就没有羽绒服这个东西,但是我们有了牡丹江的市场后,人家 10 月就开始穿羽绒服,还靠大衣怎么行。”
目前,Vega Zaishi Wang 合作的买手店中,已有60%订购了白标。在时装经营中,副牌往往能够因为价格亲民、设计更符合市场趋势等原因,慢慢成为品牌的主要收入。
这也是王在实希望的,因为她还有很多想做的,比如包包、鞋子等配饰,品类都会随着成衣和品牌整体形象的成熟一起发展,而这些都需要资金。同时,团队的壮大也让那个曾经总是一夜做出决定的女孩学会了些许妥协。
“以前我总是无知无畏,现在要对这么多人负责,就不能那样了。”王在实摸了摸耳环,那是两个像刷子一样的小物,一看就是王在实的东西,“也不知道何时我床头的书也变成管理的书了,但是我永远翻了30页就看不进去了,实际经验会更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