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映诗维观察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五大快时尚品牌(优衣库、H&M、ZARA、GAP、C&A)中国门店数量达892家。2014年新开门店总数5大快时尚品牌入驻数量达到180家,二三线城市新开门店数量是一线城市的3倍以上。 三线城市已经超越二线城市,成为五大快时尚品牌扩张的新战场。
快时尚子线品牌的扩张版图不断扩大,新进入中国的国际快时尚品牌也选择在2014年发力。以OLD NAVY和NEW LOOK为例,上半年分别新开7家和17家门店。进入中国一年后。
面对中国网购零售市场的强劲增长,2014年五大快时尚品牌加快了“触电”步伐。除了自建线上销售平台外,ZARA、C&A在2014年选择入驻天猫; H&M自建网购平台也正式上线; GAP 与京东合作。 此外,其他国际快时尚品牌也不甘落后。 例如,TOPSHOP入驻尚品网和天猫,NEW LOOK入驻天猫,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预计2015年,五大快时尚品牌将保持稳健的开店步伐,同时逐步调整扩张策略,选择在一线城市的非核心商圈和一线城市开店。二、三线城市。
为了反思快时尚快速升温的现状和面临的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数据研究专家、英石集团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平。 问答
中国纺织报:快时尚在中国面临几大问题。 比如,在逐渐被消费者认可的同时,品牌光环在下降,抄袭和质量问题严重,快时尚即使不快也要打折,来自环保人士的舆论压力,地面客流量减少而轮换折扣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也成为所有快时尚品牌必须面对的问题。 你怎么认为?
张平:2014年,国际快时尚品牌开店速度放缓。 除了受到消费增速放缓的影响外,也是由于行业竞争对手增多或自身品牌定位出现问题,导致部分品牌在中国的扩张策略变得谨慎。 但整体增速仍高于其他零售业态。 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设计时尚的服装,这种SPA模式(自有品牌服装店,是指企业全面参与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等产业环节的一体化经营模式)需要快速时尚化品牌在成本控制和产品设计上投入更多精力。 这让他们或多或少地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包括质量、环保、抄袭等问题。
对于“品牌光环的衰落”,我们更多地认为是国际快时尚品牌精髓在国内市场的回归。 这些在国外以低价、时尚着称的快时尚品牌,刚进入中国时竞争对手较少,因此在选址和定价上可以相对强势,做出的让步也较少。 随着众多国际快时尚品牌加速进入中国,以及本土快时尚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加速,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原有的优势被打破。
中国纺织报:快时尚品牌在选择开店前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市场分析? 快速扩张对产品供应、人才储备、资源配置和运营成本以及时尚品牌价值产生影响,尤其是由此带来的库存压力。 那么,这些因素是否会直接制约快时尚品牌未来的发展呢?
张平:不同的快时尚品牌对于选址的标准是不同的,包括客流量、面积、客群、交通便利性等指标。 除了不断开店解决国际快时尚面临的库存问题外,还有奥特莱斯、电商等渠道。 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全球化布局,国际快时尚在产品供给、人才储备、资源配置、运营成本等方面形成了全球统一、成熟、高效的解决方案。
面对当前中国消费者需求和习惯的巨大变化,快时尚品牌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 国内消费者追求个性化、便捷化、情感化的消费体验,而这正是快时尚品牌未来的增长空间所在。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需要将各种营销方式结合起来。
中国纺织报:快时尚品牌为何钟情三线城市? 这是否与购物中心等商业地产的扩张有关? 有人说快时尚品牌的快速扩张与商业地产过热有关?
张平:快时尚最大的优势是价格和更新速度。 如果这两者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销售就会受到影响。 虽然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容量相对较大,但同类品牌较多,市场竞争激烈。 消费者也更加挑剔,对更新速度、设计风格、服务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这间接增加了对各类产品本来就比较高的需求。 这些成本压缩了品牌的利润空间。 三线城市的品牌渗透率相对较低,消费者更加宽容并看重品牌的市场知名度。 快时尚先卖概念、后卖产品的策略,以及在一二线城市建立的声誉,对其非常有利。 打开三线城市市场,迅速培养大量粉丝。 同时,目前较低的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也有利于其保证利润率。
近年来,商业地产快速发展,商业项目大量入市,市场同质化严重。 这使得很多项目遇到了招商难和客流不足的双重困境,尤其是在三线城市。 常见本土品牌数量有限,自身吸引力无法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知名快时尚品牌聚集客流的能力明显强于普通休闲品牌和大众时尚品牌。 其快速周转的特点也能提高消费者的重复光顾率。 开店的要求远不如奢侈品那么苛刻。 都是很多非高端的三线城市。 商业项目的理想租户。 中国纺织报:拉夏贝尔、秋水伊人等国内服装品牌纷纷转型或成立子品牌。 他们的竞争力是什么? 未来少数霸主的格局是否有可能重新洗牌?
张平:近10年来,本土时尚品牌受到海外快时尚涌入的冲击,在运营、管理、产品、设计、销售等方面都形成了更多的国际化理念和视角。 也有不少品牌试图复制国际快时尚产业格局,包括美邦、拉夏贝尔等知名企业。 但由于人才储备和产业文化的缺乏,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经历了前几年营收疲软、库存上升的困境后,不少企业看到了细分市场的发展潜力,从而促使不少品牌转型或深化。 波司登、海澜之家、十月妈咪等企业尝试运用快时尚理念,凭借对当地市场和核心客户的深入了解,在细分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如果做得更细、更深入,将来就会成为中国品牌。 最大的竞争优势。 在快时尚领域,随着海外品牌不断涌入,竞争加剧,但未来几年,海外品牌或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纺织报:对于快时尚来说,您认为未来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张平:未来这些品牌的主要方向是向一二线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的非核心商圈延伸。 与此同时,大型快时尚集团正在利用品牌多元化策略,引进和培育集团内的一些新兴品牌,试图创造购买新鲜感,增加顾客群体。 另一方面,传统的销售模式也从过去单一的实体店发展到多渠道。 自建网站或涉足电商平台是目前主流模式。 由于网上销售仅占中国总消费的接近10%,未来的市场空间仍然非常富有想象力。 此外,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值得期待。 以消费者为主导的C2B定制模式以及无印良品或房所的销售理念可能是未来演进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