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开幕,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 沉浸式设计、高科技、实景搭建,以国潮为主旋律,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元素相结合……本届进博会,科技感十足的文旅展区黄河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沉醉其中,“行走其中,如游画中”。
“这里不仅是交易区,更是景观区,更是网红打卡地。”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昆介绍,黄文化旅游展示区沿线以发展精品旅游、文化创意、传统文化为载体。 各省区展区相互融合、各具地方特色,重点展示沿黄省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成果。
广告行业数据统计进出口数据
X
近年来,文化与旅游融合成为山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用文化提升旅游内涵品质,用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和消费,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
山东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旅游产业,着力解决旅游发展低端、碎片化、封闭问题。 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精品旅游产业在逆境中“突围”,以增加优质供给为目标,瞄准产品“高大上”,追求服务“人性化”,激发旅游活力。市场主体和产业拉动消费的能力不断增强。 。 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3.8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207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5.1%和90.9%。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和推进,特别是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建设、红色旅游开发等宏观政策调控到位。旅游业和乡村旅游,这些政策的实施,让旅游企业更有创新发展的信心,整个行业有信心、有能力克服‘一时堵塞’的风险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
文化赋能,竞争力新赛道
木雕、玻璃、泥塑、鲁绣……本届文旅博览会上,在“山东手工”精品展区,游客可以体验丰富多彩的手工课程,享受触手可及的乐趣。
文化资源是“好客山东”的软实力,也是精品旅游项目不竭的创意灵感源泉。 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如何与年轻人相连? 答案在于尝试和实践。
今年暑假,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学生在曲阜尼山圣地举行了“答谢师仪式”。 泥塑前,学生们戴上耳机,聆听导师讲述孔子最爱弟子的经典故事,感受儒家思想的智慧与光辉。
孔子结识了“00后”,直接打通了精品研学游学的“任督二脉”。 短短几年时间,曲阜市已建立科研机构10余家、研学旅游接待旅行社40余家、研学接待酒店30余家。 尼山圣地与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合称“新三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永久落户,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落户落成典礼。 海洋世界、鹿苑小镇、更书院等一批优质项目在曲阜扎根,打造山东文化旅游新高地。
文化赋能为“文旅+”打造了更多新赛道,成为目的地城市间实力竞争的新坐标。 8月底,好消息传来:中日韩三国联合宣布济南市当选“东亚文化之都”。 这是济南获得的又一张国际名片。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支亮表示,当前济南正抢抓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今年6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其中8条与山东有关。 在沿黄省份文化和旅游部门与“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的横向和纵向合作下,正在谋划和举措“活”文化遗产,实现门票联动黄河沿岸风景名胜区,共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 快速前进。
“文旅融合要从‘旅游+’和‘+旅游’两个方向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王德刚认为,“‘旅游+’是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与其他产业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旅游’是指其他相关领域如文化、科技、教育、工业、农业等,在原有的主要功能上增加了旅游功能,这样的文旅融合不仅可以更好地拓展广度,也可以更好地擦亮“旅舍”这块金字招牌。山东“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
创新驱动,新老面孔争夺人气
距离国庆假期还有10多天。 九女峰高端民宿“故乡云”预订火爆,热门家庭房已售罄。 “九女峰有‘八楼氧心谷’和‘故乡云’两个民宿项目,都是利用村民闲置或废弃的庭院建造的,去年荣获首批五星级项目经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民宿之后,周末、节假日总是一房难求。” 鲁商九女峰(泰安)乡村振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经理孟祥兵介绍,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九女峰所在的泰安市岱岳区刀郎镇榜上有名。
周末乡村“微度假”的兴起,成为山东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九女峰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座白色的建筑就像“一朵浮云盘旋在山间”。 这就是山东省最高的书店——“九女峰书房”。 是九女峰的代表景点。 很多游客来这里点一杯饮料,静静地感受山林中的舒缓感觉。
民宿、自习室、越野赛道、拓展中心……在九女峰,生态休闲游、乡村体验游、养生度假游等各类“游戏”,为游客提供前所未有的怀旧体验。 “在这里,乡村是一大风景区,地域文化深度融入产业链各个环节。” 岱岳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孙和群表示,在乡村振兴中,选择发展高质量乡村旅游,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一村一韵”是刀郎镇追求创新求变的创新之举。
收获绿色发展“红利”,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才是乡村振兴的本质。 “现在我一天见到的人比前一年还多。” 50多岁的村民杨庆华怎么也想不到,自家门口打板栗的“小疙瘩头”上竟然长出了这么一栋白色的建筑,而且还这么“好看”。
“以前我们种庄稼,打板栗、核桃,一年能赚6000元左右,行情好的时候能赚几万。” 现在,杨庆华负责打扫九女峰的书房。 门村是一名保安。 门前干活,不需要早起晚干。 夫妻俩每年可赚取6万至7万元的收入。
孟祥兵告诉记者,刀郎乡推动成立了党支部牵头的合作社,建立了“保收入、按股分红”的机制。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地方的创新实践表明,新旧动能转换具有‘化平凡为非凡、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雷表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根本动力在于创新,乡村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 创新发展的高品质乡村旅游正在成为精品旅游的新星。
“新面孔”敢于领先,“老面孔”也不甘落后。 被誉为“人间仙境”的蓬莱也“谱新歌”。 2018年,蓬莱建立旅游数据中心。 旅游营销“用数据说话”,根据游客的“画像”,推出满足高品质度假需求的酒类精品旅游产品。 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 带动旅游消费超过2000万元,过夜游客人均消费突破2000元。
不仅是葡萄酒旅游,蓬莱创新推出高端研学、海上丝路博物馆、低空飞行等优质旅游业态,为老旅游目的地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的产业链还在向全时空延伸。9月16日晚,夜游蓬莱水城项目正式与游客见面。” 蓬莱阁景区管理服务中心文物科科长袁晓春表示,希望游客能够再次来到蓬莱。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感受这个小镇的美丽。
王德刚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旅游业出现了新需求、新市场。 文化和旅游产业要以创新驱动,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体验。
改革发力,市场主体自由竞争
“变化真是太大了!” 游客王小飞十多年前曾到过枣庄。 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台儿庄的变化。
“当时台儿庄就只有这个A级景区,而且很小。” 熟悉台儿庄古城发展历史的民宿老板刘守成说,“但现在已经很不一样了。”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台儿庄古城别出心裁的双月景象,以月亮为背景,在西、东门墙上营造出梦幻般的效果:伴随着优雅的古筝曲《嫦娥》 ”舞蹈澄清影子,故事性的表演与中秋月融为一体,呈现出天上有月、地上有“月”的美丽景观。
台儿庄古城片区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域。 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深化国有景区改革释放出的巨大活力。 古城试运营后,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成立了枣庄台儿庄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山东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没有制度的约束,企业就能在市场中茁壮成长。 台儿庄古城将临沂、枣庄、徐州、济宁、菏泽纳入旅游一体化区,形成以台儿庄古城为核心的全域旅游产业链和消费生态系统,推动台儿庄古城发展。将台儿庄打造成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为了让游客每次来到古城都有新的感受,我们不断在演艺项目中注入科技元素,比如这次中秋场景的布置,力求诠释动人心弦的表演。”以清新细腻的表现力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景区负责人王玉珏说。
崂山风景区的从业者对“九龙防洪”“小马拉车”面临的发展困境深感触动。 为根除这一“顽疾”,青岛市崂山区整合崂山风景区管理局、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啤酒节办公室的各项职能、人员配备和平台,创新性地成立了区级文化旅游局。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区党政一把手领导,统筹协调全区旅游推广工作。 深化改革以来,崂山区总投资13.8亿元的“海上看崂山”旅游线路正式开通,一批高端精品旅游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旅游、留学、体育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 今年上半年,崂山区实现旅游总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94%。
“一业兴、万业兴”,旅游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上半年,崂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3.5亿元,同比增长15.7%。 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成为崂山区吸引人才、招商引资的“看得见的资产”,居民和游客的幸福感、满意度等“感受体验”显着提升。
今年3月,山东省印发《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国有景区实行“三权分置”改革,实行所有权分离、落实国有风景名胜区管理权、经营权,推进国有风景名胜区“三权”分离。 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体制改革。
对于山东精品旅游来说,面对疫情引发的“市场失灵”,“政府主导”始终发挥行政力量的引导和牵引,企业积极采取的自救措施,为综合旅游积累了更加丰富的资源。行业复苏。 实践经验。
“目前,山东省节假日高峰期停车难、进园难、如厕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今后,山东将以问题为导向,加强节假日期间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灵活供给。并有效整合交通、商业、城建、气象等领域资源,形成多点支撑的旅游保障体系,努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王雷表示,随着山东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深入和持续推进,市场供给将不断丰富,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广告
不适合胆小的人! 五四三二一……可怕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了!
X
五莲县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宗臣:
我们将旅游融入赛事,走出了“体育+旅游”、“体育+文化”、“民俗+旅游”的多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人参与,多人出行;一日游”比赛、多天休假;单一比赛、多元消费”体育旅游新模式。 2020年以来举办的“绿水青山”运动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取得了显着的发展成果。
山东龙腾竹泉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军:
朱泉村开发后,仍随处可见原来的“沂蒙人家园”。 在原生态石屋打造的“乡村记忆博物馆”中,许多面临流失的传统手工艺得到了抢救和保护。 希望在“老手艺、新传承人”乡村振兴中,让沂蒙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尼山圣地风景区研究部赵斌:
未来,尼山将共同参与推动实施尼山片区45平方公里开发规划,大力推进“大尼山”片区开发建设,促进“大尼山”集聚一体化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真正形成“有限尼山、无限产业”的发展格局。
广告PubMed学院宣传册【研究生申请要求/专业/注册/考试】
X
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王德刚:
精品旅游作为山东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质量导向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 其实施路径以创新驱动,对旅游生产要素——资源、资本、人力、技术和信息等方面进行科学配置,形成要素集聚效应,促进市场主体产品、业务和服务创新,实现旅游生产高质量发展。 -优质供应。 从根本意义上讲,没有高质量供给,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创新方面,山东实现了从政策引导到法律保障的升级。 除了出台一系列政策外,山东省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还于2019年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山东省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条例》,涵盖重大项目土地资源保障、专项资金、奖励措施。 以及地方政府的考核等,让要素集聚的保障更加有力有效。 近年来,不少大型旅游项目建设、新业态、新模式创新都享受到了《条例》的红利。
广告
从秘书起家,十年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为传奇
X
发展品质旅游势在必行
发展精品旅游是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行业适应旅游消费升级的必由之路。
旅游企业是高质量旅游发展的主体。 包括山东在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很少,中小微企业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市场主体。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认为,过去我们发展旅游企业的惯性思维是做大做强。 但从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来看,过去被认为是最大的旅游公司的美国运通实际上主要从事金融业务。 而中国旅游集团前20名中,大多数旅游企业所占比重并不高。 与制造业以市场集中度作为衡量企业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相比,旅游业的正常发展可能是市场集中度较低。 因此,在稳定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和决心的前提下,“十四五”期间,我们或许需要对“一味求大”的简单思路进行反思,更多地将重心调整到支持大型旅游企业培育创新旅游业务,支持优质中小旅游企业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