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深度观察丨对话范聪明工业互联网平台要有绝活越窄越容易

author
0 minutes, 1 second Read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石恩泽深圳报道

随着数字中国成为国策,数字化转型已在各地展开。

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数字经济,是因为下一轮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的助力。 过去企业没有数字化的帮助,投入产出比的计算无法准确量化。 如今,借助数字化工具,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3月初,深圳制定了“小目标”,到2025年,实现全市1.3万家规管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此,深圳市工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出48家服务商,形成《2022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注册服务商名录》。

从这份榜单来看,南山区可以说是此次服务商输出大户,超过60%的服务商来自南山区。 具体来说,南山区的企业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派别。 有的是从制造业孵化出来的,有的是从消费互联网公司转型而来的,有的是从ERP软件系统起步的。

胜者不会通吃,未来还有三波机会

数字经济产业链分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数据价值四大部分。 其中,数字工业化、产业数字化是今年各地政府挖掘区域经济增长的重点,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则属于产业数字化范畴。

南山区数字经济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聪明深耕深圳数字产业20余年。 他多次参与数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合,助力南山区打造数字高地。 他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范聪明表示,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企业之间的数据还没有能够实现确权、追溯、定价。 因此,目前更多的是细分行业数字化升级的“工业互联网”,而不是各个产业环节的互联互通。 “工业互联网”。

“目前工业互联网领域还是在细分领域纵向发展,所以目前相关业务规模并不大,营收超过10亿的企业也很少。” 范聪明说道。

这也从侧面说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消费互联网时代有很大不同。 消费互联网时代,龙头企业可以通过“烧钱”扩大规模,实现赢家通吃。 然而,仅仅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不够的。 还需要深入了解各个产业领域背后的运行机制,形成产业链生态。 同时,无法为制造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订单增长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将难以获得行业内的认可。

因此,在这么多不同方式的平台中,范聪明认为,未来应该会出现三波机会:第一波是制造龙头企业孵化的数字化团队,比如比亚迪、TCL、美的等公司。 他们对制造业已有深入的了解; 第二波是国内外顶尖大学的产学研机构。 此类机构通常掌握1-2项独特技能。 如果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就很容易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第三波是满足政府需求的示范项目。 例如,为支持和推动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企业复工复产,深圳市政府推出一站式响应企业服务的“深圳i企业”平台。 目前,该平台注册商业主体数量已超过250万家。

“越宽,越致命;越窄,越容易爬起来。”

1998年以来,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两轮产业结构变革。 当时,以TCL、创维、康佳为代表的企业处于电子制造的顶端。 2000年以后,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期,腾讯、华为、中兴等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引领者。 如今深圳已进入智能时代。 新时代背景下,电子制造如何将数字化、物理化与互联网融合,成为下一步转型的重点。

在本次采访中,范聪明给出了中小企业如何选择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六个维度的思考:方向、轨道、团队、机制、商业模式和坚持。 在方向上,要选择国家鼓励、市场迫切需要的方向; 赛道上,至少要有一项好的数字化或工业化硬技术,“越宽越致命,越窄越容易”; 在团队方面,数字化企业必须有一支懂制造的团队,要么通过并购,要么自建。 团队必须在行业和数字化方面形成完整的闭环; 在机制上,最好依靠有产业资源的各方,这样就不用担心没有订单; 在业务模式上,必须要“断奶”,不能总是依靠母公司从后面“输血”。 最后,上述五个要素必须坚持不懈地延续下去。 “工作不能留一半,必须用时间积累,才能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行业内能够实现全部六个维度的企业寥寥无几。 如今,在政策大力补贴的情况下,范聪明认为这里会有标杆案例,但不会太多。 同时,行业标杆能否成功复制并推广到全行业还有待观察。

此外,业内还有很多生产通用产品的公司。 比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通过云服务推出了一些标准化产品,功能上相当于制造企业的数字化仓储仓库。 在范聪明看来,这类产品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

“下一步将是一个淘沙的过程,虽然政策面即将迎来一场大雨,但能用碗接住的企业并不多。” 范聪明说道。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