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涂虫创意
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方面要做好管理,另一方面要把握大势,正确认识产业发展方向。
没有管理的判断是投机,没有判断的管理是盲目。 管理是企业的内功,需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 对于相对成熟稳定的行业来说,除了行业地位外,管理是企业面对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管理的核心是组织和文化,是创始人世界观和格局的体现。 没有智慧和耐心的企业家是经营不好的。
对于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业来说,判断和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是企业发展的另一个起点。 务实的企业家会向前看,旨在预测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行业的变化方向。 但要想向前看,就需要通过向后看、上下看、左右看三个维度来了解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回望过去,是历史的动态发展; 向上看、向下看是驱动行业变化的宏观因素和趋势; 左看右看,就是对行业内的竞争对手进行横向比较,对标、领先企业。
预测未来的核心是了解现在和过去,从历史数据中寻找基本模式,消除不可持续的东西,修改正在或将要逆转的成分,将可持续的结构延伸到未来。 因此,回顾是必要的。
历史数据是预测未来的基础。 审视历史,不是重复历史细节或历史故事,而是寻找推动历史演变的规律。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韵”是我们寻找的基本模式。
左顾右盼也很重要。 每个行业的企业都有领导者和追随者。 行业的整体发展就像一条向前爬行的蚯蚓:头部是谷歌、苹果、华为等行业龙头,身体是这些龙头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或二线同行竞争对手。 在向前移动时,蚯蚓的头部和身体可能不会始终以相同的速度移动,但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平均前进的速度相同。 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一般是整体发展,但只有找到龙头企业,才能看到行业发展的方向。
左顾右盼的另一个意义是运用国际视野,学习国际经验。 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由于文化、历史、制度的差异,中国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很多方面正在经历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在同一发展阶段所经历的事情。 因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历史对于了解中国当前的产业有很大帮助。
向上看、向下看,就是寻找驱动不同行业发展的宏观、系统性因素。 每个行业都是系统性的、独特的。 独特性是必然的,但系统性往往被忽视,因为它比较隐蔽,需要总结。 比如消费领域,有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服装时尚、旅游、体育、黑白家电、汽车交通等,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规律。 但总体来说,如果你想了解消费行业,消费升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是一个系统性趋势。 如果我们能够把影响所有行业的系统性因素提炼出来,了解清楚,然后再回到每个具体行业,那就剩下的不多了,工作也会变得简单。
系统性因素一般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国际竞争与合作、国内经济结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的变化等。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系统性因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业革命前的两千多年里,人均经济产出基本保持不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没有太多重大进步。 工业革命后巨大的财富增长来自于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
科学技术有很多分支,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电子、航空、航天等,每一项技术进步都可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仔细观察各个行业的发展,不难发现,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从长远来看,如果排除技术进步,就剩下不了多少了。 因此,要了解行业的发展,首先要了解技术。
在众多类型的技术中,有两种技术是独特的并对经济产生系统性影响: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 这两项技术之所以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企业的成本,主要来自于信息成本和能源成本。
半个世纪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计算、存储、传输的成本以每年20%-30%的速度下降,从而催生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化企业等,几乎对所有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至于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可以从头开始。 今天,信息技术革命仍在继续并正在加速。 回顾20年,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仍将是推动大多数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能源成本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碳基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 机器、汽车、火车、飞机、家用电器都是不同的能源利用场景。 但碳基能源的副作用——全球变暖——是全人类可能面临的毁灭性风险。 因此,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全面替代碳基能源,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二次能源革命,将直接对每个人、各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除了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之外,许多行业的发展都是由其独特的技术发展驱动的。 基因技术驱动现代农业和生物医药发展; 纳米技术驱动新材料、新化学品的发展; 量子力学的进步带来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 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可能推动很多相关行业的迭代变革。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新世纪的新一代企业家中很多都将来自于科学家和工程师。
技术之所以对工业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这种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 相对而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对行业的影响更为直接,但一般都有期限,从五年到十年不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产业政策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入户配额、发展乡镇经济、扶持轻纺工业; 20世纪90年代重视基础工业; 2000年后房地产蓬勃发展,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产业升级; 过去十年,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经济双循环,全面聚焦科技创新。
每一次的政策调整,都造成了产业投资的大周期,催生了一批行业新人,但同时也淘汰了一批老产能和跟不上的企业。 因此,了解政府的政策方向在中国极为重要。
如今除了国内政策的影响外,全球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从国际角度看,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成就是加入西方主导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取得的。
在这个体系中,明确的是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以及人员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隐含的是资本和技术在一定限制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自由流动。 中国可能是过去40年来从这一贸易体系中受益最多的国家。 不仅获得了投资和巨大的国际市场,还学到了很多技术和管理方法。
然而,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迫使我们重新评估过去的成功模式是否仍然可持续。 如果技术和资本与西方脱钩,这将对国内产业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 如前所述,在全球一体化的前提下,产业发展就像一条向前爬行的蚯蚓。 虽然有领导者和跟随者,但总体速度基本相同。 解耦的概念就是把蚯蚓斩断,一根变成两条,各走各的路,充满了变数。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1.2万美元左右,正处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临界点。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变化多于稳定。 。
从经济结构看,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业升级,同时需要逐步从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向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 这两个变化的总和就是我们所说的双经济周期。
从社会结构来看,由于出生率低,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正在快速向人口老龄化转变。 这种变化对消费、储蓄、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将直接反馈到各行各业。
从文化结构看,由于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文化正在经历百年来最大的变革。 这种变化的方向既不新,也不“洋”,而是增强自我意识,回归中国文化传统。 这种态度的转变将对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以及国货的崛起起到决定性作用。
了解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们要做好宏观、中观、微观的事情。 本文讨论的三个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做好宏观和中观的工作,建立一个框架。 借助这个框架,分析工作可以大大简化,我们可以专注于微观层面。
(作者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会计与金融学教授)
经济头条| 预售资金受到全方位监管:房企“结算”保障房屋交付,地方考虑“紧”
当卖地收入下降时,地方财政的缺口谁来填补?
监管“打”铁矿石:涨停前后三天三夜
经济观察报| 理性且有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