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众日报推出《山东‘十大’产业深度观察》系列深度调研报道。 通过深入调研、专家点评、记者手记、数据图解、视频海报等全媒体产品,讲述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旧动能结合,打造沿黄现代产业走廊,通过生动实践培育壮大“十大”现代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集中精力。 目前已发布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绿色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产业、现代高效农业、现代金融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
今日,第十套全媒体报道《创意赚钱,文化产业活起来》上线,聚焦创意加持与媒体融合,山东文化创意产业火爆“出圈”的故事”,赋能高质量发展。
陶艺、柳编、汉服、鲁绣、黑陶……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山东手工”精品展区,穿越历史烟尘、接受洗礼的传统手工艺岁月一针一线、一瓦一瓦地展示着。 瓷器传达出古典而精湛的工艺之美。 广饶县大全芦苇编织改造时尚产品,每年有15万件编织芦苇产品销往国内外; 李氏为高端客户定制的传统面料“团团湖”售价1500元,供不应求;
在数据赋能下,文化创意产业将乘势而上,冲“云”,走红“出圈”。 第二届文旅博览会首日,一位主播不到半天就卖出了数百支“梅兰芳”文创口红和数十支“李清照”香膏;
淄博企业生产的“华光英藏”茶咖啡杯每杯售价数千元,他们的自信来自于文化创意。 目前,淄博市有规模以上陶瓷、釉料企业154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 截至2020年底,陶瓷琉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155亿元;
一把刻刀,一块方形石印,线条、结构、构图、布局……方寸之内纵横驰骋,意念行万里。 在传统文化的加持下,加上当地的政策引导和互联网的助力,曲阜孔印释放出了强大的创造财富的能力。 目前,功夫篆刻电商基地日销量已突破2.5万件,提供相关就业岗位900余个,入驻商户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创意赋能,将传统文化的活力转化为生产力。 预计到2022年,山东创意设计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
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旅“走红”。 山东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1处,居全国第一; 各类博物馆610个,包括博物馆总数、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非国有博物馆数、革命博物馆数。 各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93个县(市、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县,位居全国第一。 “文物+旅游”融合,“革命文创产品”成为“市场时尚商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2018年以来,山东启动“设计+”战略,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工业制造、农业农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在服装、家居、裁剪等重点消费领域,强化文化创意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作用,让各类新业态遍地开花;
山东各个城市都量身打造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 有“世界泉城”、“孔孟之乡”、“中国泰山”等久负盛名的城市名片,还有“电影城”、“帆船城”等。 “牡丹之都”。 独特的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上,山东各地纷纷展现“魔力”、“欣赏自己的美”。 通过各种政策支持,山东130多个县(市、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街区、文化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村镇。 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态势良好;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禀赋,在文化消费端持续发力:2018年至2020年三年,省、市、县财政各级共下达文化和旅游消费资金3.31亿元优惠券惠民,直接拉动消费超过21.06亿元,参与企业14110家,间接拉动消费292.36亿元,成为山东促进消费的重要力量,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内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和国际双循环;
2020年,山东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8%,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
中国品牌战略营销研究院副院长李芳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山东“十大”产业之一,不仅是自主创造价值的产业,更是赋能的产业。其他产业方面,山东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也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原创文章
创意生金,文化产业“活”起来
□ 本报记者 赵琳 张艺萌
9月1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将在济南举办。 漫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10万平方米的展区,你会有“仿佛行走在画中”的感觉。 它既新颖、接地气,又充满人气。
在“山东手工”精品展区,陶艺、柳编、汉服、鲁绣、黑陶……穿越历史烟尘、经岁月洗礼的传统手工艺,在一针一线间传递着古典的精致,瓷砖和瓷器。 手工艺品之美。 过去,广饶县大全芦苇编织是农村群众的一项生计。 现在它已经转变为一种时尚产品。 每年有15万支芦苇编织产品销往国内外。 在李氏传统布艺展台前,传承人李安岭展示了数百种布艺。 玩具和产品供不应求。
进入“红色文化旅游”展区,897平方米的面积内,以时间为轴、空间为面,采用场景再现的方式,助力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 地道战、时代典范焦裕禄……“红色地标”、著名战役、典型人物铺成长卷,引领公众追忆峥嵘岁月。
从文化元素的深度提炼,到创意设计点石成金,山东让有形的产品延伸文化产业链,展现文化魅力,绽放文化繁荣。
创意赋能,深厚文化底蕴转化为生产力
“我面前的这两个杯子是华光不同时期生产的产品,一个是‘贴牌’咖啡杯,当时这款产品的售价不到3元,利润不到几分钱” ;而如今华光英藏的茶杯和咖啡杯每杯能卖到上千元,同是杯子,但价差巨大。 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同强说,在本届文旅博览会的“山东手工”精品展区,华光中国瓷器产品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强烈感受到文化创意的变现能力。
9月17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和旅游博览会文创产品展区,工作人员展示“明湖御河”文创产品。 (记者卢鹏报道)
一个杯子一个盘子怎么能卖到几千块钱? 华光瓷设计师颜飞认为,自信来自于文化创意。 她没有选择传统瓷器上常见的装饰图案,而是融入当今国际审美潮流,对传统元素进行重组和再创造,将中国古典美学在极火的炙烤下升级为轻奢的“世界风格”。 苏同强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基于此的创意往往能为产品增添巨大的价值。
文化创意与陶瓷釉料产业的融合,对于陶瓷釉料重镇淄博来说意义重大。 目前,淄博市有规模以上陶瓷、釉料企业154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 截至2020年底,陶瓷琉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155亿元。
创意让传统文化繁荣,红色文化让人民富裕。
电视剧《忆梦》的拍摄,使拍摄地沂南县马目池乡常山庄村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69岁的村民刘乃秀正式进入“演艺圈”,开始群演生涯。 现在刘乃秀忙着农活和当群众演员,参与了200多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 常山庄村还先后建成影视基地、微电影拍摄中心、影视演员培训基地、沂蒙红创客制作基地、就业创业培训基地。 聘请专业人员对村里的群众演员和贫困技能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
目前,常山庄村有近200名村民在影视基地从事专职导游、服务员、保安、保洁等工作。 村里还开设了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生产、土特产销售等商铺32家。
在沂蒙红嫂故乡沂水县源洞头镇桃壳子村,该村通过多渠道收集了红嫂祖秀莲相关图片200余张,收集了反映沂蒙山区生产生活的实物900余件,并提出了多方筹集资金20万余元,建成“沂蒙红嫂祖秀莲陈列馆”。 沂蒙红嫂解救八路军战士的故事感动了一批批游客。
该村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结合青山绿水和传统古村落特色,走出了一条“红色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沂水县红嫂故里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运营”模式,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 小山村越来越热闹,生活也越来越繁荣。
“临沂作为革命老区和沂蒙精神的主要发祥地,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古迹,坚持政府主导,运用市场化手段,实施‘文化“文物+”行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红色旅游走红,带动了沂蒙农村致富。 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介绍,临沂推进“文物+旅游”融合,规范提升A级以上红色景区26个、红色旅游特色村30余条红色旅游线路打造了革命场景体验、沉浸式庭院演出等120多个红色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超过4500万人次。 通过景区展览、销售,推出“革命文化产品”500余种。 “创新产品”成为“市场时尚产品”。
放眼山东,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丰富优势。 “仅今年,山东就推出了100条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各类历史文化、城乡风情等资源。” 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说。
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创意赋能,将传统文化的活力转化为生产力。 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孙美华表示,2018年开始,山东省启动“设计+”战略,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工业制造、农业农村、旅游度假等融合发展。其他行业。 “特别是在服装、家居等重点消费领域,我们将强化文化创意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作用,让各种新业态遍地开花。”
数字赋能推动文创流量变现
关注我们,举办抽奖,送福利……拥有233万粉丝的美女主播朱倩没想到,9月16日首次来到文旅博会时,她就卖出了数百个“美兰” “不到半天的时间。 “方”文创口红和数十支“李清照”香膏。
“我以前经常代理一些国际品牌的化妆品,这次看到了这么多有创意、优秀的国货,让我很受启发。我不仅要向观众介绍产品的功能,还要向观众介绍内涵和文化。” ,让爱美的粉丝能够通过化妆品更好地爱上传统文化。”朱倩说道。
好酒也怕巷子深。 过去,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美丽的;现在,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美丽的。 如今,当数据成为资源,赋能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乘势而上,冲上“云”,走红“出圈”。
随着汉服等传统服装逐渐成为街头景象,山东纺织服装业正在迎来时尚“春天”。 山东全艺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依托传承与创新的现代手推绣工艺,打造出多个传统服饰系列,在本届文旅博览会上走秀,深受喜爱。 总经理赵宁表示,他们也在尝试利用新媒体运营来吸引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度,完善线上互动场景体验和线下实体体验的体系。
“去年以来,公司在新媒体内容上做了很多尝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很多年轻顾客看到我们抖音‘变装秀’后,联系我们定制服装。” 赵宁表示,随着消费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服装定制需求不断增加。 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客户的细分需求,下一步可能会做定制化的专属APP。
山东易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零售部总监齐锐认为,文创产业数字化赋能不仅仅是网上“喊叫”。 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企业“嗅到”商机并抓住机遇。 文化创意与消费者需求同步。 “比如曹县的汉服产业,早已享誉全国,经过互联网的发酵,再次‘破圈’。” 这是行业既拥有自己的IP,又能够跟上消费者步伐的典型案例。” 此类案例在山东越来越多地出现,是山东文化创意产业质量和效益整体提升的体现。
数字赋能,融合发展。 中国品牌战略营销研究院副院长李芳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山东“十大”产业之一,不仅是自主创造价值的产业,更是赋能的产业。其他产业方面,山东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也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政策赋能,区域文化IP更加“出圈”
泰山皮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以《十步仙》、《泰山石敢当大战恶狼精》等作品而闻名。 泰山皮影曾因没有表演场地而濒临灭绝。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范正安在泰安老街开设了新剧场,设置文创空间、学习教室、小剧场等,让孩子们了解皮影的历史。 你可以自己制作皮影,也可以编成节目在小剧场里表演。
“我是一位老艺术家,遇见了新时代,重新焕发了活力。” 泰安皮影现在已经成为游客必来“打卡”的网红表演。 中秋节将至,范正安先生更加忙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的标签。 通过做好“文化+”文章,山东各地区不断增强文化创意在旅游、城市发展等领域的渗透,区域文化IP更加“出圈”,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继续扩大。
一把刻刀,一块石印,方寸空间,一颗行万里的心。 作为孔子第76代孙、曲阜孔印阁首席篆刻师,孔令嘉对传统篆刻工艺有着深入的研究。
“早些年,我在‘三孔’景区摆摊,给游客刻印章,但生意很慢,有时一连好几天都没有人理睬。” 孔令嘉反思,根本原因是自己单打独斗,缺乏创造力,而不是规模。 加入孔印队后,他们创作出了“温故知新”、“见贤思人”等富有创意的“论语印”。 有了传统文化的加持,加上当地的政策引导和互联网的帮助,小小的印章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创富能力。 孔令佳的网店一天就接到了数万份订单,去年收入超过50万元。
目前,功夫印章电商基地日销印章25000余枚,提供相关就业岗位900余个,入驻商户年销售额超2亿元。 孔令嘉目前的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年轻工匠。
“现在山东各地都十分注重依托自身特色,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十大城市文化品牌中,两个城市的名片都历史悠久、远近驰名,如“天下全城”、“故里”等。孔孟”、“中国泰山”,以及“电影城”、“帆船城”、“牡丹城”等独特的城市形象。 发展城市文化品牌,最终让品牌发挥经济效益,成为完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源。
以青岛为例。 作为全国首个重工业电影制作基地,青岛东方影城聚集了600多家影视企业。 今年上半年,23家规模以上影视产业链重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1亿元,同比增长85%。
山东省印发的《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描绘了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蓝图。 会议提出,山东各地区尤其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错位协调,加强引领带动,构建差异化产业发展格局。 省文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多方政策支持,山东130多个县(市、区)构建了以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为基础,重点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体系。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街区、文化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村镇。 文化产业呈现规模化、专业化、集聚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内容、轻资产属性使其能够与多个产业关联,具有“一业兴、万业兴”的特点。 李芳表示,为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不仅在于产业本身,更在于充分发挥其综合带动作用,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国民消费。
(□记者纪伟参与采访)
壳牌视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飞:
公司的投资人和股东都建议公司搬到新媒体产业更发达、更时尚的城市,但我认为山东和济南有长期发展优势。 济南此前提出建设新媒体之都和直播经济总部基地,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新媒体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山东全艺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宁:
从事服装行业,我们希望从传统服装文化中找到设计的本质和灵魂。 全艺坊与相关专业院校合作,通过高校手推绣教学,组织了一系列产品研发活动。 此外,全艺坊还将与动漫公司联手,将其设计理念转化为民族时尚服饰中的设计元素,为作品带来新的活力。
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孙美华:
未来,山东文化创意产业要更加关注数字创意等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推动跨界发展,促进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打造山东文创IP,增强消费者与产品的互动和体验,满足消费升级、消费多元化时代的文化消费需求。
(□记者赵琳编译)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邵明华:
山东是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在全国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格局中位居前列。 近年来,山东先后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明显。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文化产品或服务高质量供给,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 。 一是加快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 推进文化资源大数据工程,抓住文化产业领先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大培育新业态市场主体力度,尽快在全国形成战略优势。 二是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带动。 谋划实施高水平文化产业工程,引领儒家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齐鲁农耕文化资源创新创意转化,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 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四是继续深化影视产业特色发展。
(□记者张兆友、赵琳编译)
摆脱优越感,走出舒适区
□ 本报记者 赵琳
毫无疑问,山东的文化资源禀赋“傲视”全国。 齐鲁文化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红色文化遍布全省。 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呢?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个问题将很容易得到解决。
山东山清水秀,文化资源丰富,很容易对传统优势产生“优越感”和“沉睡”。 文化创意产业被纳入“十大”产业后,山东采取有力措施走出“舒适区”,从政策层面规划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受到的冲击,山东迅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扩大文化旅游消费,对重点项目投入“真金白银” 金融支持有力推动了复工复产加快、扩大覆盖面。 这些举措积极、及时、有力、有效,帮助行业企业化解困难,增强了全行业发展信心。
信心是金。 在文化强省的道路上,产业发展信心尤为重要。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以来,书博会、文旅博会等一系列重大展会在山东举办。 While the traditional exhibition industry is recovering, more and more innovative elements are appearing at the exhibitions: new digital formats, cultural New scenarios and new industrial momentum all reflect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trend of Shandong’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