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复线下心跳回归的喜悦

奥斯卡外语片报名争议频发:规则问题或是时代的矛盾?

近年来,关于《狼图腾》被推送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后因主创人员中外籍过多而被驳回,以及《滚蛋吧!肿瘤君》在最后一刻幸运顶替的新闻事件,再次引起了公众对奥斯卡外语片报名资格争议的关注。这种情况在奥斯卡历史上并不罕见,每年都有对于申报名额的争议,这些争议不仅影响到电影本身,也反映出主办方对于这个奖项定位和国际电影发展趋势之间存在的问题。

从1981年的波兰推荐影片《铁人》后悔想要撤回,但遭到拒绝,到1990年的中国推荐影片《菊豆》的身份敏感问题,再到巴西、瑞士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因为拷贝不符合要求而被取消资格,这些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这些低级乌龙今天应该看不到了,但是它们揭示了一个问题:奥斯卡外语片语言要求复杂,不仅限于非英语,而且还要考虑字幕是否包含非官方语言,对于一些合拍电影来说,这种规定显得有些过时。

香港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违规,比如2002年的《天脉传奇》因为主要对白是英语,被取消资格。而阿根廷1992年原本推送影片后又临时换成另一部影片,导致提名影像导演求助乌拉圭,最终导致这部影像失去提名资格。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奥斯卡外语片的报名要求跟不上当前国际电影合拍的复杂形势。

最悲剧的是波多黎各,在2011年宣布这个国家从此不再有参评外语片的资格,因为它并不是独立国家,而是一个美国海外属地,即使主要说西班牙话,其出品影像也不能参评外国。这一决定激怒了一大批在好莱坞工作的波多黎各电影人。

总之,为什么每个赛季都会出现这样的争议?这是因为主办方自身对这个奖项定位上的矛盾和奇怪心态。奧斯卡本是一個面向好萊塢主流電影獎項,而這些來自世界其他國家語言不同、文化背景迥異的小眾作品恰恰成為對抗這種單一視野的一種抵抗,這種矛盾与時代更替之间的一种冲突。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一部优秀の電影應該能夠超越其國籍與語言,並獲得全世界觀眾的心靈共鳴,但是在奧斯嘉評選機制下,這樣子的可能性似乎一直是个难以实现的事业。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