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狼图腾》因为主创人员中外籍过多而被主办方驳回,这让人不禁思考关于申报名额的争议。
这些争议在奥斯卡外语片的历史上实在是太常见了,几乎每年都会有对于申报名额的争议。因为一个国家只能选送一部影片,要想获得提名,首先得从自己国家冲出重围,成为官方推荐的选手。这里的官方,可能是政府电影主管部门,也可能是同业组织。奥斯卡主办方希望每个国家送来的是该国「最好的」作品,但事实上收到的多半是官方认为「最合适的」而已,这经常会压倒艺术。
历史上常常出现某国家推举了某部影片后又后悔,想撤回或重推,但奥斯卡主办方这时候会拒绝撤回。比如1981年波兰先是推荐了安杰伊·瓦依达的《铁人》,然后觉得不合适想反悔,但最后还是被迫参赛,并且还将影片送入最后的提名名单,只是在那一年并未能得奖。
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1990年,中国电影局推举张艺谋的大型史诗剧情映画《菊豆》冲击奥斯卡。这次选择似乎也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情感共鸣。在那个特殊年代,它们引发了一系列微妙但深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明显违反规定的情况,还包括那些看似细小却实际影响深远的问题,比如语言要求、制作团队构成等。
此外,有些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影片甚至没有机会真正地面向国际角逐,如2002年的香港电影《天脉传奇》就因为主要对白使用英语,而不是中文,所以被取消参加竞赛资格。此类事件显示出,即使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合作时,我们仍然需要解决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障碍和理解差异。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它涉及到的是我们对艺术品质、文化认同以及全球化时代如何平衡不同标准的一些深刻考量。而对于观众来说,无论结果如何,他们总能从这些故事中找到一些共鸣——关于梦想、坚持,以及人类精神所蕴含的一切美好东西。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生活其中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