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是《狼图腾》在被推送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之后,因为主创人员中外籍过多而被主办方驳回,《滚蛋吧!肿瘤君》在最后一刻幸运顶替。这种事故在奥斯卡外语片的历史上实在是太常见了,几乎每年都会有对于申报名额的争议。
因为一个国家只能选送一部影片,要想获得提名,首先得从自己国家冲出重围,成为官方推荐的选手。这里的官方,可能是政府电影主管部门,也可能是同业组织。奥斯卡主办方希望每个国家送来的是该国「最好的」作品,事实上收到的多半是官方认为「最合适的」而已,经常会压倒艺术。
历史上常常出现某国家推举了某部影片后又后悔,想撤回或重推,奥斯卡主办方这时候会拒绝撤回。比如1981年波兰先是推荐了安杰伊·瓦依达的《铁人》,然后觉得不合适想反悔,但奥斯卡主办方坚持让《铁人》参赛,并将其入围最后提名名单,只是在那年的竞赛中未能获奖。
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1990年,加拿大的电影局原本计划推荐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这是一次合作项目,由加拿大和中国共同制作。但就在提交报名之前,加拿大的决定突然改变,他们选择了一部不同的影片,而不是张艺谋所执导的小说改编剧情长篇《红高粱家族》的续集。这次事件也引发了一些关于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问题,以及如何平衡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创作与商业利益之间关系。
就像这些故事一样,每一年都有新的争议不断涌现,比如巴西、瑞士、印度尼西亚等国曾因各种理由(包括字幕问题、发行日期前移等)失去参赛资格。而且,就算有一些影片成功进入提名环节,也往往伴随着疑虑和争论,如阿根廷和乌拉圭之间关于代表性问题导致的一个戏剧性的变动,以及波多黎各由于其特殊地位,被禁止参与未来所有外语片比赛这一严厉判决。
为什么这些争议层出不穷?这是因为 奥斯卡对外语作品的心态复杂,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好莱坞中心主义制度下的机构,它面临着全球化时代下众多文化流动与融合带来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重新定义“最佳”这个概念,以及如何使这个评估标准更加公正透明,让更多优秀之作能够得到应有的机会走向世界舞台。此时此刻,无论你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活动方案,与我们一起探索跨越语言障碍的情感连接,为那些想要分享自己的故事的人提供支持与平台,让他们的声音在世界范围内响起,即使它们来自遥远的地方。在这样的旅程中,我们将体验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共鸣——那就是看到其他民族人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我,一种无需翻译即可理解的情感沟通,使得我们彼此更加接近,不再只是观众,而是一个全新的社区成员,从而构建起一个充满爱意与尊重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看电影”,它不仅仅是一场观赏,更是一场心灵上的旅行,是一次时间空间交错中的亲密接触,是一次命运共同体成长过程中的互助相存。如果您准备好了,那么让我们开始这段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