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电影网上外语片奥斯卡报名资格的争议如潮水般涌现让人感受到了规则背后深藏的情感纠葛

最近,有个新闻是《狼图腾》因为主创人员中外籍过多而被主办方驳回,《滚蛋吧!肿瘤君》在最后一刻幸运顶替。这类事件在奥斯卡外语片的历史上实在是太常见了,几乎每年都会有对于申报名额的争议。

由于一个国家只能选送一部影片,要想获得提名,首先得从自己国家冲出重围,成为官方推荐的选手。这里的官方,可能是政府电影主管部门,也可能是同业组织。奥斯卡主办方希望每个国家送来的是该国「最好的」作品,但事实上收到的多半是官方认为「最合适的」而已,这种情况经常会压倒艺术。

历史上常常出现某国家推举了某部影片后又后悔,想撤回或重推,而奥斯卡主办方这时候会拒绝撤回,比如1981年波兰先是推荐了安杰伊·瓦依达的《铁人》,然后觉得不合适想反悔,但主办方坚持让《铁人》参赛,并将其送入最后的提名名单,只是在那次没有得到奖项。

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1990年,中国映画局推举张艺谋的大师级作品《菊豆》冲击奥斯卡,这也是张艺谋第二次获选。但因为这部影片投资来自日本,也得到了西方电影节的一些青睐,在那个特殊年代似乎让它身份有点敏感。影片未能正常公映,在提交报名之后,又想撤回《菊豆》,但 奥斯卡主办方还是拒绝了。而且,就像1981年的波兰一样,这种微妙因素反而助推《菊豆》入围提名名单,为中国電影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低级乌龙今天应该看不到了。在2002年,一部荷兰和法国合拍的小说改编电影“神秘失踪”(The Vanishing)因为主要语言不是英语,被取消资格;香港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如2002年的杨紫琼监制、鲍德熹导演的大型史诗剧情长篇“天脉传奇”,尽管故事背景设定为东亚古代,但是对白主要使用英语,因此也被取消了资格,因为按照规定,每部候选影片必须至少有一部分内容采用当地语言进行表达,即使是一个简单的话题讨论或者是一个小角色对话都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还有更戏剧性的例子,比如阿根廷1992年的两度变动:原本选择了一部叫做“世界上的某个地方”的电影作为代表,但随后临时换成了另一部叫做“心灵阴影”的作品。结果,“世界上的某个地方”的导演就转向乌拉圭寻求帮助,最终成功获得乌拉圭方面支持进入竞赛。但就在几个星期之后,当五位最佳外语短片之一揭晓时,它却突然遭到剥夺,因为调查发现大部分参与者实际上都是阿根廷人的。这导致整个年度只有四部外语短片获得提名,而不是最初计划中的五份分发给各国机构和个人提供信息的一个广泛审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员和工作流程所需时间相比之下显得非常迅速。此前波多黎各还曾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困境,在2011年宣布这个地区将不会再参与评选任何类型的国际奖项这一决定引起了人们对于好莱坞全球化政策及其对非美国制作物质文化影响的问题,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这些决策塑造并强调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观众偏好等问题产生关注。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