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影评为什么那些卓越的中国动画总是以燃为他们的招牌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动画片票房排行榜上一举登顶,是这季度电影市场最令人意外的巨大收获。关于它的影评已经如潮水般涌现,正当其盛时,业内专家的讨论似乎才刚刚开始。

本文作者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动画从业者兼制片人,他从行业角度探讨了《哪吒》的“燃”点,以及3D风格带来的优势与挑战,以及这部作品对整个行业所承载的意义。

哪吒对抗了天命,《哪吒》也实现了逆袭,那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

春末夏初的一天,我与一位深耕动画行业多年的资深投资人相遇,好奇地询问他:“近年来,您在动画公司中赚取了多少利润?”他朗声反问:“近年来,你听说过谁靠动画赚得盆满钵满吗?当然,也有人选择炒股。”

此时,此前已是《流浪地球》成为史上第二高票房记录,而《阿丽塔:机器女孩》的成功让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阿凡达2》的期待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即将首映,其票房预期自然而然地被提及。

巧合的是,这些影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以VFX(视觉效果)为核心。动画和VFX虽然同出一源,但自2018年下半年起,一系列动画公司、创作者遭受重创,“低成本漫画”的生存空间也日益狭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命由我,不由天”,既是哪吒宿命的话语,也成为了动画产业的一种呐喊,因为我们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像那句名言——“因为年轻,所以要燃”。

不难看出,在这个夏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仅是一个票房上的胜利,它更是一次对于中国动画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探索。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把那些卓越的中国动画作品标签化为“燃”呢?

其实,让我们先看看日本アニメ界,他们一直都是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远至《铁臂阿童木》、《龙珠》,近至《海贼王》、《火影忍者》,甚至还有如国民级别的小说改编版的大魔王——《灌篮高手》,他们都以这种方式吸引观众。而且,即便是在萌宠领域,如哆啦A梦,它们也是经常通过剧场版展现这种类型的情感爆发。

在四五年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最受欢迎的词汇叫做“合家欢”。但实际情况却显得有些落差。这并不是问题出在导演或编剧,而是策划层面的设计问题,更进阶的大数据技术被逐渐应用于实践。这项技术虽然不是万能,但它能有效帮助出品方避免风险。大数据显示,中国观众仍未养成家庭观看电影的习惯,因此商业电影往往优先考虑类型题材,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国产動畫。

终于,在田晓鹏导演推出的另一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转变——一个热血沸腾、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情感爆炸。这正应验了戏剧原理中第三幕应该酣畅淋漓的情景。而且,有趣的是,这个群体恰恰就是学生党和刚毕业没几年的职场新鲜人,他们渴望改变世界、获得尊重。这正符合那个小小斗士小哪吒,他是否能够把你带入其中?你曾经也被社会粗暴定义,被孤立,你渴望改变世界,并获得尊重。你不会错,对吧。“人定胜天”,这几乎就是东方文化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西方,你赢不了上帝,只能祈祷他祝福你。但无论如何,“逆转”总是关键词之一。在这里,“逆转”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弱势凤凰涅槃式的一夜爆冷到落后时刻绝杀,都可以称作一种“逆转”。而真正烧脑的地方就在于,将两者融为一体,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如该片中的弱小抵抗强权故事线条展开,其中每一步都是精心布局,每一次突破都是紧张刺激的人性戏码展开,以弱胜强,是一种极致的人生态度表现形式,用最直接简单的手法表达出来,却又充满深意。

但是,由于绘图带来的那种独特感觉,燃烧其实更适合用2D绘制来表现。如果没有错误的话,国产动物主题由于其特殊性,更适宜采用2D进行呈现。这涉及几个问题:

首先,从角色模型设计来说,大部分角色非人类形态,其3D模型依赖雕塑构建;然而东方文化根植于写意国绘,本就缺乏对雕塑认知沉淀,同时恐怖谷效应使得写实人物很难接受,因此哪吒才会是一个夸张造型的大头儿子形象,而敖丑作为配角只能得到二次元化扑克脸处理。此外,从表演技巧方面讲,由于3D基于物理结构限制很难打破(现在新技术也有解决方案但存在问题且昂贵),绑定工作效率考量无法无限离散导致角色表演与情感希望同时兼备变得困难——因此通常见到的哪吒表情过分夸张而敖丑几乎全程肢体表演。不过火尖枪混天绫CP组合反倒生机勃勃有趣可爱。所以3D通常利用道具给人物造势,如大圣归来猎猎披风或者变身后的混天绫周身火焰异曲同工展示力量。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中西方格斗思路差异巨大,西边打法偏向物理学术兵器激光等物质基础;而东边武术则常涉及气功道法等玄学抽象招式。当惊叹疯狂动物城角色表情灵活自然,却觉得哪里主角行为不足或失真时,这其实只是技术路线先天不足的问题说明。从角色设计来说,《那孩子魔童降世》的两个铜门卫最为引人注目,与传统三星堆铜像类似,这确实属于3D艺术语言最好的表现之一。如果某日若再次回到2D制作版本,那可能更加具有神韵美妙地呈现这些传统元素。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