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对话新一代外语片的奥斯卡之路

《奥斯卡外语片争议:规则与艺术的纠结》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主创团队中外籍人员过多,《狼图腾》被拒绝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换而言之,《滚蛋吧!肿瘤君》幸运地顶替了这一位置。这种争议在奥斯卡外语片历史上并不鲜见,每年都有关于申报资格的讨论。

为了获得提名,一个国家必须首先从自己国度中选出一部影片,这个过程通常由政府电影管理部门或行业组织负责。然而,这种官方推荐往往更多体现的是“最合适”的,而非“最好的”作品。这导致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国家后悔推举某部影片后又想撤回的情况,但奥斯卡主办方往往坚持让原来的影片参赛。

1981年的波兰和1990年的中国都是这样的例子。在1981年,波兰最初推荐了安杰伊·瓦依达的《铁人》,但后来想要撤回,结果遭到了拒绝,并且还成功入围最后的提名名单;而张艺谋的《菊豆》因为投资来自日本,在特殊时期被视为敏感问题,最终也得以入围提名。

除了这些情况,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一部影片是否符合报名资格,如语言要求、上映日期等。比如1981年巴西提交的《街童》(Pixote)因为违反了规定早期放映的问题,被取消资格;荷兰曾因为法国合拍电影不符合规定语言比例被取消资格;香港也因各种原因多次违规,比如杜琪峰的《大只佬》的早放映和王家卫的《2046》的晚放映,都使得该地区没有能够遵守规定的一部电影能报送。

这场戏剧性的争议发生在阿根廷1992年,当初原本推送的是《世界上的某个地方》,但随后更换为《心灵的阴影》,并且导演转而寻求乌拉圭支持,最终以乌拉圭代表身份获得提名,但最终因主创团队成员主要是阿根廷人才被剥夺提名权。

2011年,波多黎各宣布失去参与外语片竞赛资格,因为它作为美国海外属地,不应视为独立国家。但是,这样的决定激发了一系列对好莱坞工作中的波多黎各电影人的反应,对于这个奖项自身定位与国际化趋势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凸显。

总之,奥斯卡外语片报名资格争议层出不穷,是因为主办方对于此类奖项定义上的僵化与落后,以及面向国际电影市场所带来的复杂形势所致。

Tags: --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