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奥斯卡外语片报名争议与电影之旅

近年来,关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报名资格争议频发,如《狼图腾》因主创人员中外籍过多而被驳回,《滚蛋吧!肿瘤君》幸运顶替。这种争议在奥斯卡历史上颇为常见,每年都会有对于申报名额的争论。

每个国家只能选送一部影片,要想获得提名,首先得从自己国家冲出重围,成为官方推荐的选手。这里的官方,可能是政府电影主管部门,也可能是同业组织。奥斯卡主办方希望每个国家送来的是该国「最好的」作品,但事实上收到的多半是官方认为「最合适的」而已,这些规定经常会压倒艺术。

历史上常常出现某国家推举了某部影片后又后悔,想撤回或重推,但奥斯卡主办方这时候会拒绝撤回。比如1981年波兰先是推荐了安杰伊·瓦依达的《铁人》,然后觉得不合适想反悔,主办方坚持让《铁人》参赛,并将其入围最后的提名名单,只是在那次没有获奖。

1990年代中国曾因为张艺谋的一部作品《菊豆》的投资来自日本,在那个特殊时间点,被视为敏感问题,而影片未能正常公映,在提交报名之后又想撤回,《菊豆》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入围提名名单。

除了这些低级乌龙事件,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问题,比如语言要求比较复杂,不仅非英语就一定不合规,而且荷兰、香港和阿根廷等地都曾因为各种原因违规被取消资格。而且最近几年的波多黎各,由于它不是独立国家,所以不能参与此类比赛,这引起了好莱坞工作中的波多黎各电影人的强烈反应。

为什么这么多年的报道显示着如此严格和混乱?这是由于 奥斯卡对自己的定位导致这个奖项面临矛盾和奇怪心态。这导致影片国籍和语言的规则僵化、落后,并存在彼此冲突的地方,比如神秘失踪这样的影片,被排除出去,有何意义?

终究说明奥斯卡外语片的报名要求已经跟不上当前国际电影合拍所呈现出的复杂形势。在未来,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开放透明且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人文交流平台,而不是一个只关注表面的竞技场所。此时此刻,让我们共同思考如何改善这一状况,为那些努力在世界舞台上的艺术家们提供更大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展示真正的心灵之声。

Tags: --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