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外语片报名争议激烈规则之声中寻情感共鸣

奥斯卡外语片报名争议频发:规则与情感的复杂交织

最近,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狼图腾》原本被推向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但由于主创团队中有过多外籍人员,遭到了主办方的驳回。而在最后一刻,《滚蛋吧!肿瘤君》幸运地顶替了它的位置。这类事件在奥斯卡外语片的历史上并不罕见,每年都有关于申报资格的争议。

为了获得提名,一部电影首先需要从其母国冲破重围,并成为官方推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官方可能是政府电影管理部门,也可能是同行组织。奥斯卡主办方希望每个国家能够送去他们认为最好的作品,而不是仅仅是最合适或最容易通过审核的一部影片。然而,历史表明,这种情况时常发生。

1981年,波兰最初推荐了安杰伊·瓦依达执导的《铁人》,但随后改变心意想要撤回其申请,然而 奥斯卡主办方坚持让这部影片参赛,最终它甚至进入了提名名单,但未能获得奖项。此类情形在1990年代也再次出现,当时中国映画局推举张艺谋执导的《菊豆》参与竞争。但因为该影片部分资金来自日本,以及它在西方电影节上的表现,在那个特殊时间点似乎使得它变得敏感,不久之后,它并没有正常公映,只是在提交报名后,由于各种微妙因素,被迫入围提名。

除了取消申请资格的事例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规定和要求导致混乱,如荷兰曾有一年提交了一部法语版法国-荷兰合作电影《神秘失踪》(The Vanishing),因为主要语言为法语而被视为不符合要求;香港也有多次违规,比如2002年的杨紫琼监制、鲍德熹导演的大型史诗剧情片《天脉传奇》,尽管包含大量对白,但却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因此无法满足至少51%使用当地语言这一规定。

这种低级错误今天应该不会再发生。不过,就算如此,这些问题仍然反映出国际电影界对于「国家」、「文化」和「身份」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艺术品质标准与政治考量之间关系理解的问题。在一个全球化且不断融合的地方,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些传统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制作出的优秀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Tags: --

Similar Posts